今年暑假,江西農業大學各社會實踐團隊循著鄉村振興的脈絡,攜著實驗室的創新成果,帶著田間地頭的實操經驗,深入全省各地鄉村,用物聯網、生態種養、智能設備等科技手段,為傳統農業注入“智慧基因”,讓“科技興農”從理念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增收實效。
智能設備進鄉間:傳統養殖裝上“智慧大腦”
“以前養蜂全憑經驗,現在有了這智能蜂箱,心里踏實多了!”九江市永修縣蜂農指著田間的藍色蜂箱,眼里滿是欣喜。這是動科院“興農‘蜜’方”團隊捐贈的20套自主研發智能蜂箱,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蜂群狀態,數據直接同步至終端,使得傳統的‘憑感覺’養殖轉變為精準的‘看數據’管理。在進賢縣水產養殖基地,“豐漁黃顙先鋒隊”的師生們正忙著調試水質監測設備檢測溶解氧、氨氮等關鍵指標,密切觀察魚群攝食狀況。通過科學調整飼料品種與投喂策略,減少了飼料浪費,有效降低了養殖成本?!澳涟睬噤h隊”創新實踐模式,貫通動物疫病“研發-生產-應用”全鏈條,實踐隊發現一頭奶牛呼吸頻率異常,隊員迅速運用疫病初判流程,包括體溫監測和用藥記錄核查,嚴格遵循‘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防疫方針。親身體驗了牧場信息化管理系統在個體牛健康追蹤及群體防疫策略制定中的實際應用。
從永修縣的“智慧蜂箱”到進賢縣的“水質智能管控系統”,從奶牛場到流浪貓犬基地,江西農業大學各實踐團隊累計捐贈智能設備超200臺(套),開展技術培訓40余場,覆蓋農戶600余戶,讓“智能化”“數字化”成為鄉村產業升級的關鍵詞。
生態模式破瓶頸:一畝田長出“雙份收益”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下,工學院農業機械化新技術試用示范與推廣應用團隊已整裝待發,匆匆奔赴試驗田,正式拉開了‘一田一割一測’的忙碌序幕。收割機轟鳴著穿梭稻浪,將飽滿稻穗收入倉中,金色稻浪不斷“退去”,露出豐收的“底色”。如何讓一畝田產出更大的收益這樣的“生態密碼”在江西鄉村不斷被破解。工學院“沼清賦能·鄉村振興”實踐團攜自主研發的物聯網智能灌溉系統,赴江西正合生態農業基地開展技術驗證。優化除雜效率與智能配比算法,成功驗證“變廢為寶、精準供養”的技術路徑。顯著提升沼液資源化利用率,降低化肥依賴,為企業提供可落地的綠色升級方案;林學院龍腦樟服務團在吉安龍腦樟產業基地,通過苗木檢測、無人機巡園、衍生品開發調研等技術手段,為1200畝種植園提供精準化種植指導,助力特色產業升級。在石城縣高田鎮,農學院“稻香客”鄉村振興實踐團調研科技賦能的煙草、白蓮、水稻等特色產業,探尋小鎮崛起之路;研究生院翼起興農科技服務隊針對蓮花縣花塘村雜交水稻制種區傳統人工授粉效率低、勞動強度大的難題,重點推廣無人機輔助授粉技術。團隊精心規劃花粉監測點,根據水稻生長特性精確設置無人機飛行高度、速度及行距寬度,并基于實時數據分析,團隊不斷優化飛行策略和技術參數,提升了授粉效率與精準度。
全鏈服務強根基:從“一時幫”到“長久興”
“不僅要送技術、送設備,更要幫鄉親們建機制、強能力,讓產業自己‘活’起來?!边@是江西農業大學師生在實踐中形成的共識。在蘆溪縣,計信院“e路興農” 圍繞電商助農與幫扶滯銷果農展開行動:在公園為果農分裝產品、宣傳農產品及線上購買渠道,深入蘆溪田間開展針對性助農直播,通過直播間互動、發優惠券等方式連接消費者,以線上線下協同的城鄉聯動,拓寬果農增收渠道,
科技服務的觸角還延伸到農產品加工環節。在峽江縣經管院“耕新果業調研服務團”的隊員們正幫企業開通微信公眾號和淘寶店鋪,為其電商業務的拓展和品牌宣傳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臺;廣昌的蓮田是實踐的“主陣地”。成員們挽起褲腳深入蓮田,工學院“稻香潤心·科技惠民”實踐團在采蓮、剝蓮的體驗中,將非遺制蓮工藝與新媒體傳播結合,創新“田間+工坊”直播模式,用鏡頭展現白蓮種植的傳統技藝,讓“中國白蓮之鄉”的綠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從技術推廣到市場對接,從人才培育到產業鏈延伸,江西農大學子用“全鏈條服務”推動科技成果扎根鄉土,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10余個,讓“科技賦能”從“短期幫扶”變為“長久振興”的動力源。
從贛南的蜜香到贛北的稻田,從贛東的魚塘到贛西的豬場,江西農業大學的師生們憑借科技之力,激活鄉土潛能,以青春之名,踐行‘強農興農’的使命。這個夏天,江西農業大學的師生們用科技為筆、青春為墨,在贛鄱大地的鄉村畫卷上,寫下了“科技賦能”的生動注腳。而這幅畫卷,還在繼續鋪展,鄉村振興的路上,青春的腳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