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深耕農科教育一線二十余年的植物保護專業教師,我始終在思考:如何讓科技的“術”與育人的“道”在田野上同頻共振?榮獲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既是對過往探索的肯定,更是新征程的起點。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我們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 OBE理念,聚焦現代農業復合型農業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開展創新實踐。
一、構建立體數字化資源體系,實現教學內容高階化與前沿化
為突破傳統單科教材的局限,我們結合本校學生特點與課程目標,系統打造“六庫一網”特色資源體系。其中,“六庫”包括思政案例庫、高階項目庫、入侵標本庫、作品展示庫、視頻資源庫、鑒定系統庫,“一網”為在線測試網。通過納入最新科研成果與產業實踐案例,讓教學內容始終緊跟行業前沿。
二十余年來,師生持續參與資源的共創共建共享,形成了多維度立體化的數字化教學矩陣。同時,依托覆蓋全省99個縣市的“一村一大”學員網絡,實時收集農業生產一線案例補充至資源庫,為學生課前預習、課后拓展及深度思考提供了豐富素材。
二、創新數智化教學模式,打造沉浸式與體驗式學習場景
基于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成果與原創的 “一三一”式三層內化法,我們構建了多元融合的教學模式。通過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與協作型教學的有機結合,既促進教學相長,又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在技術應用層面,借助虛擬現實與虛擬仿真技術,開發了“松材線蟲傳播與擴散”“柑橘潰瘍病檢疫及處理”等10余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教學課件與實驗項目,讓學生在虛擬場景中獲得直觀學習體驗。同時,運用知識圖譜、能力圖譜、問題圖譜及人工智能技術,聯合師生共建植物有害生物 AI 診療系統與 AI 植病問診平臺,進一步提升學習的交互性與實用性。
三、重構課程知識體系,厚植“知農愛農為農”的育人情懷
針對外來生物入侵引發的“植物疫情”等現實問題,團隊將專業教學與國家戰略需求深度融合,把保衛國門生物安全、保障糧食安全、保護國土生態文明的使命感融入課程。
近五年來,以科技服務與暑期 “三下鄉” 活動為載體,組織 1000 余名學生深入全省99個縣區。教師團隊以“金扁擔”精神挑起立德樹人初心與強農興農使命,通過實地調研、多方取證、跟蹤檢查等方式,引導學生掌握農作物防控現狀,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的信念,強化服務鄉村振興的責任感與“大國三農”情懷。
獲獎從不是征程的句點,而是向著更廣闊天地進發的號角!我將以大賽為明鏡,在教育的星辰大海中永不停歇地叩問本質:當算法如潮奔涌,如何讓育人的溫度穿透數字屏障,成為永不熄滅的火焰?當屏幕光怪陸離,如何讓愛農的初心深扎土壤,長成擎天之木?若萬千教師都能化身為數字化教育的 “拓荒者”,中國高等教育的廣袤田野上,必將迎來足以震撼時代的豐饒盛景!
文章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323356821306659112&item_id=8323356821306659112&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55068981288&showmenu=false&ref_read_id=d5bced13-57e8-46d8-abf5-c8b3a6d8ecac_1755656461274&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