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土學院組織12支“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奔赴全省多地,以“擔當愛國展青春、專業學識助振興”為主題,開展紅色愛國教育、土地國情調查、環境污染防治、助農直播帶貨等活動,切實引導國土青年學子在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中受教育、敢擔當、長才干、作貢獻。
3支團隊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分赴萍鄉盧德銘烈士和秋收起義紀念館、撫州高虎腦戰役展覽館以及方志敏烈士紀念園,親身感悟革命先輩的英勇無畏,將紅色精神轉化為青年一代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期間開展紅色詩詞朗誦、對話老兵英模等紅色教育活動10余次。
9支團隊圍繞所學專業知識,以鄉村振興為主題,足跡遍布全省8市70余個鄉村,合計與當地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鄉鎮、村委會等開展座談26次,發放問卷500余份,形成調研報告6份,切實接觸農業、農村、農民,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江農青年力量。在中國“蓮花第一村”——撫州瑤西村,實踐隊員通過觀察蓮花生長環境、與村民面對面訪談及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問題10余項,在自身收獲寶貴實踐知識的同時,向鄉鎮及農業農村局等政府部門反饋農戶急難愁盼問題多項;在宜春上高縣,實踐隊成員圍繞綠色種養循環項目,團隊承諾將發揮專業知識,為當地化肥廠提供技術支撐,明確了“政企校協同是破解綠色農業發展難題”的有效途徑;在南昌灣里紅星村,團隊成員連續6日開展濕地檢測和生物多樣性調查,累計采集水樣18份,獲取檢測數據近1000項,后續將形成詳細的科學報告,為地方濕地生態保護提供科學方案;在鷹潭余江,團隊成員全面了解余江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際情況,圍繞頂層設計的優化、不同地區的差異化推行測量、配套保障機制的完善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參考建議等。值得一提的是,國土青年學子發揮自身優勢以及與中小學生的天然親和力,開展了助農直播帶貨、防溺水宣傳、義務支教等活動10余場次,為當地注入了江農青春活力。
此次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國土青年學子從紅色教育基地到鄉村田間地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青春誓言。他們深入基層一線,既在實踐中錘煉了專業本領,也在服務社會中彰顯了青年擔當,展現出新時代江農學子的精神風貌與使命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