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江西農業大學將社會實踐工作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與學校中心工作同頻共振、與部門重點工作同向發力、與地方所需同題共答,組建了八十余支實踐隊伍,近2000名師生循著鄉村振興的時代脈絡,深入贛鄱大地的田間地頭、革命舊址、非遺工坊,圍繞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文化傳承、促進鄉村振興、服務基層群眾、民族團結實踐6個方面。奔赴省內外90余個縣市區,130余個鄉鎮,在鄉間田野、社區街道、街頭巷尾開展以“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宣講100余場、發放問卷、宣傳冊2000余件,形成意見建議1000余條,從養殖場里的科技幫扶到紅土地上的精神溯源,從非遺工坊的匠心守護到鄉村課堂的知識傳遞,江農青年用腳步丈量大地,用實干詮釋擔當,在廣袤鄉野書寫著新時代青年的青春答卷。
深學細悟新思想,理論宣講潤心田
江農青年將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暑期實踐的核心任務,通過理論宣講、政策解讀、實踐闡釋等方式,讓黨的創新理論走進田間地頭、深入群眾心間。
“農耕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江西是稻作文化重要發祥地,作為農業院校,我們有使命講好農耕文化的江西故事、中國故事,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力量”,江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黃路生院士在“牢記囑托強國有我 行走贛鄱感恩奮進——文化贛鄱行”農耕文化暑期大思政實踐活動啟動儀式上深情寄語道。他勉勵青年學子以躬行之姿傳承農耕文化,在鄉村振興沃土中踐行強農興農使命。帶著這份囑托,馬克思主義學院“一‘馬’當先”理論實踐隊奔赴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江西萬年縣裴梅鎮,開啟了一場“探稻源 悟農耕”的“大思政課”。隊員們在萬年縣裴梅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繪就新時代文化圖強壯美篇章”主題理論宣講活動。緊扣新時代文化自信自強的主題,依托裴梅鎮獨特的農耕與紅色文化資源,深入剖析其重大意義與深厚底氣,進而提出深挖貢米文化精髓、鑄就特色文化名片、激活紅色教育活力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振興策略,為當地文化振興貢獻了青年智慧。農學院“稻源薪火”農耕文明實踐隊的隊員們圍繞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重點解讀與鄉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惠農補貼等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政策,助力村民精準捕捉發展良機。
這個夏天,江農青年化身“理論宣講員”,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鄉村實際相結合,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這種“理論 + 實踐”的宣傳模式,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深深扎根,綻放出絢爛的成果。
紅色基因鑄魂脈,愛國情懷植心間
江西作為紅色熱土,擁有豐富的革命歷史資源。江西農業大學依托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精心組織實踐團隊,走進革命舊址緬懷先烈,傳承紅色精神,開展了一系列意義深遠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站在蔡坊鄉老好保衛戰舊址,仿佛能聽見先烈們‘人在陣地在’的吶喊。”在贛州市安遠縣,動科院興農‘蜜’方”實踐隊的隊員們駐足于蔡坊鄉老好保衛戰舊址,這里曾是1933年中央紅軍長征后,留守紅軍與地方武裝英勇抗擊國民黨軍隊的戰場。隊員們懷著崇敬之情聆聽戰斗經過,深刻感悟到先烈們在艱苦條件下,以簡陋的裝備和堅定的信念,誓死保衛蘇區的擔當和奉獻精神。在“朱德與南昌起義軍天心整軍陳列館”,隊員們了解“贛南三整”精神,深知服務“三農”唯有具備“三整”精神,才能打造紀律嚴明、團結協作、思想堅定的助農隊伍。
在上饒市楊惟義紀念館和昆蟲博物館,研究生院“紅憶玉山,薪火相傳”實踐團成員懷著崇敬的心情,參觀館內陳列的珍貴文物、歷史照片和文獻資料,在深入了解校史人物楊惟義先生的生平事跡和卓越貢獻之時,江農青年深刻感悟到老一輩科學家‘科學報國’的崇高精神。隊員們凝視著泛黃的昆蟲標本和科研手稿,聆聽這位農業科學家在戰亂年代堅守科研報國的事跡。楊先生憑借深厚的專業學識,堅守農耕命脈,其‘科學救國’的壯志,猶如燈塔,照亮著當代農科學子的前行之路,成為他們心中的精神標桿。隊員李雨桐在筆記中寫道。
在南昌市方志敏烈士陵園。動科院“紅韻筑夢張公”社會實踐隊,通過珍貴的革命文物、生動的歷史照片與詳實的文字記載,深入了解方志敏烈士光輝的一生,深刻感悟其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氣節和偉大的愛國情懷。方志敏在獄中勾勒的那幅‘可愛的中國’圖景,宛如璀璨星辰,引領著我們今天的奮斗方向,成為我們不懈追求的動力源泉。這場跨越代際的對話,讓“愛國、創造、清貧、奉獻”的精神有了更鮮活的注解。
南昌市郊的小平小道,林蔭掩映著歷史的足跡。動科院牧安青鋒隊的隊員楊杰蹲身輕觸鄧小平同志曾走過的土路:“當年鄧小平同志在這條小道上思考國家前途,今天我們思考如何強農興農。”秋收起義紀念館里,職師院“紅色筑夢·青春力行”團隊隊員凝視銹跡斑斑的大刀時眼眶濕潤;玉峰村方志敏清貧紀念碑前,研究生黨員重溫入黨誓詞的聲音在山谷回蕩。
在麻丘鎮厚溪村,化材院薪火逐夢先鋒隊走為孩子們講述黨的歷程,借助扭扭棒制作星星、紅旗,將紅色精神融入手工創作;開展“重走長征路,奮進新征程”定向活動,設置“湘江戰役”“遵義會議”等關卡,讓孩子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長征精神。
通過多樣化形式傳遞紅色文化與愛國情懷,讓紅色基因在鄉村薪火相傳。活動以“愛黨、愛國、愛家鄉”為主線,融合紅色教育、文化傳承與科普實踐。
紅色,已成為江農青年心中最厚重的精神底色。在贛鄱大地的革命老區、紅色遺址、鄉村基層,從探訪革命舊址到傳承紅色基因,從宣講英雄事跡到踐行初心使命,師生在實踐中深切感悟家國情懷,讓愛國主義精神在青春的血脈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科技賦能興產業,青春智慧沃鄉野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從農產品品質提升、產業鏈延伸到生態保護,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江農青年肩負著 “強農興農” 的使命,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田間地頭的實踐力量,既能精準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又能助力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增強市場競爭力,這正是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生動體現,更是為農業強國建設注入青春動能的必然選擇。
在石城縣貢米加工基地農學院“稻香客”鄉村振興實踐團實地考察石城貢米的全產業鏈運作。隊員們細致觀察稻米加工流程,走進田間記錄稻穗長勢,并采集土壤、水質及氣候數據,分析晝夜溫差、水源、土壤等對貢米品質的影響,從而深入挖掘其品牌核心競爭力。
在吉安市龍腦樟園,林學院“龍腦樟鄉村振興團”20余名師生深入了解龍腦樟的種植技術、經濟價值及科技應用,并親手參與采摘與加工實踐。
在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研究生院“翼起興農科技服務隊”正開展無人機輔助授粉試驗前期準備工作。他們通過精準布置載玻片、模擬低空飛行授粉及花粉收集等環節,驗證技術可行性,為后續規模化應用奠定基礎。
在撫州市黎川縣日峰鎮十里村,國土院“綠色防線—除草劑科普小隊”調研發現當地農戶在不同類型土地上的除草劑使用行為存在顯著差異,當地農戶對除草劑的認知也存在誤區,調研團隊將發現整理成詳細報告,提交給當地農業部門,力爭繪制出完整的“生態地圖”,為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村植保體系提供決策依據。
在吉安市峽江縣蝴蝶泉果業基地,經管院“耕新果業調研服務團”圍繞果業發展現狀、農產品品質管理和品牌建設等內容開展實地調研。在果農的熱情引領下,團隊成員踏入了葡萄園、翠冠梨園及果凍橙種植區,親身體驗了農業生產的韻律與節奏。
在萍鄉,計信院“e路興農”隊打造“直播+團購”模式解決農產品滯銷,推動“蓮蜂共作”生態農業及非遺“花鼓舞”數字化傳播,創新“蜂箱認養”“古窯盲盒”等文旅融合項目。
文化薪火永相傳,非遺煥新青年力
非遺是中華文化的根脈與瑰寶,承載著鄉土社會的歷史記憶、智慧結晶與精神特質,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支撐。在現代化浪潮中,許多傳統技藝面臨傳承斷層、活力不足的困境,而青年作為文化傳承的 “生力軍”,既是非遺的守護者,更應是創新的推動者。江農青年深入非遺工坊,不僅是為了守護 “匠心” 與 “鄉愁”,更在于通過青春視角為非遺注入時代活力 。
“油紙傘的每一根竹骨、每一層桐油,都蘊藏著千年的匠心。”在婺源縣清華鎮竹安堂傘廠,經管院“青禾筑夢”團隊成員目睹非遺傳承人胡師傅演示制傘工藝,感觸頗深。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傳統技藝在現代工業化浪潮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并積極探尋其轉型與突破的新路徑。隊員們提出,可以將油紙傘與影視劇、游戲、娃衣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擴大油紙傘非遺文化的影響力。此外,他們還建議廠房與旅游團合作,開發體驗館進行展示,讓年長的手藝人親自講解非遺文化。
在景德鎮羅家塢古法作坊,動科院“瓷韻承古,麂影護珍”實踐隊隊員們沉浸式體驗了拉坯、印坯、精修、繪釉等核心工序,在泥土與釉彩的纏綿交織間,隊員們體驗了一堂鮮活靈動的非遺傳承實踐課。
動科院“紅韻筑夢張公”社會實踐隊走進張公鎮、文港鎮等地,深入探訪非遺技藝。在文港鎮,實踐隊隊員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朱細勝的帶領下,深入了解文港毛筆的制作奧秘。一支好毛筆需集“尖、齊、圓、健”于一身,從毫料選擇到筆頭固定,堅持純手工制作,隊員嘗試捻毫掂襯,卻總難勻稱。“慢工出細活,心靜才能出尖齊圓健。”朱師傅的教誨讓隊員們領悟:非遺傳承的不僅是技藝,更是“擇一事終一生”的匠心。在張公鎮,實踐隊來到省級非遺夏布傳承人王小青家中,探尋古人應對酷暑的智慧結晶。種麻、漂洗、出絲、卷紗、過筘、刷漿……繁復精巧的工序一步步鋪展開來。
躬身服務解民憂,真情暖流潤鄉土
江農青年秉承服務群眾的宗旨,將目光投向農村,特別是‘一老一小’及困難群體,精心策劃并實施了支教助學、安全宣教、生活援助以及美麗鄉村建設等一系列貼近民生的服務項目。
軟件學院"碼上實踐"暑期營隊赴上饒市余干縣瑞洪鎮前山村通過開展紅色教育、科普宣傳、敬老服務等一系列活動,為當地村民和兒童送去溫暖與知識,實踐隊別出心裁地運用了"紅色劇本演繹"的方式,讓孩子們扮演劉胡蘭、黃繼光等革命英雄,身臨其境地感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在生動的情景再現里,孩子們以稚嫩卻鏗鏘有力的聲音高呼"傳承紅色精神,爭做時代新人"的口號。這種沉浸式的教育方式,進一步加深了對紅色精神的理解,提升了思想政治素養。
人文院“愛潤童心” 支教隊在靖安縣水口鄉開展為期多日的支教活動,為當地兒童帶來豐富的特色課程。在‘海洋主題創意簡筆畫’課程中,隊員們引領孩子們以畫筆為舟,遨游于海洋世界,描繪出水母、海龜等生物的奇妙形態,在寓教于樂的互動中汲取海洋知識的甘霖。在 “創意音樂手工” 課上,孩子們制作個性化音符卡片,感受音樂與手工的結合之美;在 “體育游戲” 課上,“排雷游戲”“障礙接力” 等活動讓孩子們在歡樂中鍛煉體能。針對暑期安全問題,支教隊開展防溺水專題教育,通過情景模擬、互動問答講解危險水域辨識、自救互救等知識;還開設普法課堂,利用 “孫悟空為何被壓五行山” 等趣味案例,幫助孩子們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基礎法規。
食品院“青春‘食’踐力,筑夢新鄉村”社會實踐隊通過“學、講、研、踐”的形式,立足學科特色,筑牢健康根基。 圍繞老年群體關注的“三高”等問題,實踐隊隊員們開展食安科普宣講,引導村民形成科學飲食的觀念。
生工院微光“童”行暑期三下鄉文明實踐隊于大余縣開展了以“挺膺擔當礪青春,‘童’行筑夢繪新篇”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隊員們巧妙地以《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故事為引子,引領孩子們動手繪制戲曲臉譜,在斑斕的色彩與細膩的線條間,傳遞著忠義、剛直的傳統美德。
外國語學院實踐團隊連續18年在塘南鎮書寫了一段關于堅守與創新的教育故事。智慧“數”學、英語口語實踐、“心愿樹”“一封家書”等經典課程。今年,新增加的“班班辯論賽”課堂,又為這個“教育菜單”增添了新滋味。
共筑民族復興夢,共繪團結新畫卷
民族復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景,而各民族的團結互助、文化交融則是實現這一愿景的堅實根基。江農青年通過探訪少數民族文化、開展普通話公益教學,既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守護與傳承,更是在主動搭建民族交流的橋梁
工學院工益新鋒實踐團隊走進江西省資溪縣烏石鎮新月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畬族文化博物館,館內介紹了畬族村的發展歷史、畬族文化和傳統習俗,陳列著畬族的傳統服飾、生產工具、生活器具等珍貴文物,團隊成員對畬族村的歷史淵源、遷徙歷程以及文化特色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隊員們前往資溪畬族山歌非遺傳承人蘭光有爺爺家中拜訪,近距離感受畬族山歌的獨特魅力,聆聽古老旋律背后的文化故事。
林學院“推普搭橋,尋脈奉新”實踐團走進江西奉新縣,成員們深入社區、街道與村落,與居民深度交流。調研發現,年輕群體及師生普通話運用較為熟練,而老年居民受長期方言環境影響,普通話應用能力薄弱,但有強烈的學習提升意愿。實踐團隨即推出了公益課程,課程內容深入淺出,從基礎發音入手,講解細致入微,成功激發了居民們的濃厚興趣。
盛夏漸遠,初心不改。江西農業大學2025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學子們用科技點亮產業希望,用紅色淬煉青春信仰,用文化守護鄉土根脈,用服務溫暖鄉村角落。江農青年的足跡遍布贛鄱大地的田壟間、古村落和紅土地上,社會課堂中找準人生航向,在一線實踐中錘煉過硬本領,上好生動鮮活的“行走的思政課”。未來,這份“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堅守,將繼續指引江農青年在助力農業強國、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書寫更多精彩篇章。